六首古诗词,一叶不系之舟,满载江湖寂寞客,万顷波中得自由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1 09:39:58    

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

每每读《与朱元思书》,人们都会被开头的这十六个字所感动,这本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书信里,一个关于富春江的山水片段。

可读完这十六个字,即使这宛如画卷的诗篇不再徐徐展开,也足够让人心驰神往,难以忘怀。

尤其对古代文人来说,这种漫无目的、随性而在的生活方式,正是庄子所推崇的“泛若不系之舟,虚而遨游者也。”

这种逍遥游的人生境界,就连积极入世的孔子也曾向往,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

如果周游列国政治理想仍无法实现,孔子的选择也不过是乘一叶扁舟,逍遥归去。

从此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的时候,也都采用这种人生路径,用一叶扁舟实现身心自由。

它是苏轼笔下的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;也是李商隐笔下的“永忆江湖归白发,欲回天地入扁舟。”

这一叶扁舟,是不系之舟,也是自由之舟,或自横,或自流,或自渡,游向湖心与诗心。

1

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
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

—唐•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

倘若没有那场安史之乱,出自“城南韦杜,去天五尺”这种名门望族的韦应物,只会是一个纨绔子弟,根本不知道不系之舟是什么滋味,是漂泊无依还是无拘无束。

但历史的洪流谁也无法阻挡,大部分人只能被动地裹挟进去,湮没在无声无息里。

好在韦应物及早醒悟,在与爱妻元苹的相濡以沫下,放掉前半生成为天子近侍的浪荡作派,不再横行乡里,不再眠花醉柳,,潜心读书,而后进士及第。

从此,韦应物不再满足于15岁御前侍卫的人前风光,而是以天下为己任,走向朝堂。

只可惜个性耿介的他,可以为天下苍生低头,却永远学不会为权贵折腰,仕途依旧坎坷。

47岁的时候,韦应物辗转到滁州做官,此时距离发妻香消玉殒也已十余载,人生的失落与孤独不时萦绕在心间。

在滁州担任刺史期间,韦应物除了兢兢业业,“出人与民伍,作事靡不同”,就是常常到西涧享受一个人的寂寞清欢。

他是如此喜爱这涧边幽草,伴随着黄鹂啼鸣,萦绕在深树,自有幽雅高远之境。

但韦应物最爱的,还是潇潇暮雨涌动着滚滚春潮的水流湍急之处,有一空舟纵横江中,任意漂流。

这暮雨来得越晚越急,越显示出舟自横的悠闲自得。这哪是写舟,分明是诗人在风雨飘摇的中唐,一边漂泊无依,一边又安之若素的命运缩影与心理写照。

同样写舟自横,张穆的“赤槛桥边闲独立,斜阳衰柳自横舟”就多了萧瑟,少了旷达。

2

钓罢归来不系船,江村月落正堪眠。

纵然一夜风吹去,只在芦花浅水边。

—唐•司空曙《江村即事》

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,心如不系之舟,写起诗来也是行云流水,不着痕迹。

当我们沉浸在他的“乍见翻疑梦,相悲各问年”和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”走不出来之时,司空曙用这信手拈来的钓罢归来不系船,又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追随到芦花浅水边。

首句看似简单平淡,却自有新意,因为很少有人会从钓鱼归来不系船写起,要么专注呈现舟船任意东西的动态画面,要么直言身如不系之舟。

而司空曙却独辟蹊径,以行动上的不系船,来彰显心中的无拘无束与自由洒脱。再加上“江村月落正堪眠”的点染,仿佛诗人满载一船月色归来,自带闲情与雅趣。

而这潇洒的不系舟船,也让这江村月落显得愈发沉静安然,甚至传达出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的古朴之风。

如此月夜,如此江村,可不是正堪眠,归来得了无痕迹,沉睡得也悄无声息,一切笼罩在静谧里。

诗人垂钓归来,是兴尽而返;不系舟船,又添自得其乐。而末句“纵然一夜风吹去,只在芦花浅水边”,又将这份随缘自适推进加深。

诗人并非懒于系船,而是并不在乎舟船的随意漂流,飘得再远也不过在芦花滩畔,浅水岸边。

江村月落已足以让人沉静,再加上一个芦花岸边,这样的江村情事,如此清幽,也如此轻盈。

难怪后人评价司空曙的笔法,并不着力,却常常一语道破人们心中所有。

这样的写法,也影响了李龏,“罢钓归来不系船,坐看秋水落红莲”,极为闲雅。

而韦应物的第四世孙也想扁舟归去,“他年却棹扁舟去,终傍芦花结一庵。”

3

篱外谁家不系船,春风吹入钓鱼湾。

小童疑是有村客,急向柴门去却关。

—唐•崔道融《溪居即事》

同样以乡村小事入手,晚唐的崔道融纯用白描,为世人呈现了不同于司空曙的不系之舟。

司空曙笔下的不系舟船,是随性所致的个人行为,将自己入诗入画。这小舟随意飘荡,仿佛穿越中唐的芦花岸边,荡漾到了晚唐温州仙岩山的钓鱼湾畔。

从夏末秋初的芦花飘扬到春风溪居的篱笆院外,就这样闯入了一个孩童的视线,也闯入了隐居仙岩山的诗人心中。

崔道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将孩童看到不系之舟任凭春风吹到钓鱼湾时的欣喜激动,淋漓尽致地捕捉下来。

本来正在玩耍的孩童,看到船舟飘荡以为是有客来访,匆匆忙忙地就要去开门迎客。

虽然没有呈现具体的画面,可孩童的欣喜、激动、兴奋与急切,已经呼之欲出,让这幅溪居即事图景瞬间动感了起来。

与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相比,同样恬静平和,却因为孩童的加入,多了几分天真与童趣,传达出诗人的赤子之心,还有乡风的淳朴热情。

这样的不系之舟,汪梦斗也曾体验,“海风吹上一天秋,独卧扁舟自在流。”

他不只任意漂流,还满载笛乐酒香,“倾尽酒壶人已醉,却横长笛荻花洲。”

4

高楼聊引望,杳杳一川平。

野水无人渡,孤舟尽日横。

荒村生断霭,古寺语流莺。

旧业遥清渭,沉思忽自惊。

—宋•寇准《春日登楼怀归》

北宋名相寇准的孤舟自横,脱胎于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,但意境截然不同。

韦应物的孤舟自横,重在表达随缘自适,闲静高远。而寇准则将孤舟自横与荒村雾霭、古寺流莺、平川高楼等意象叠加在一起,满含故土之思。

此时的寇准也就十九岁,但已进士及第,他仕途的第一站就是任巴东知县,可谓是背井离乡。

在一个春日黄昏时分,寇准登楼远望,看到漫天无际的江面只有孤舟自横,夕阳下的山村的炊烟袅袅升起,深林掩映下的古寺也不时地传来黄莺啼鸣,让人不可抑制地涌动起思乡之情。

寇准对故乡思念得如此深沉,仿佛已经置身故乡的山山水水中。可就当他意欲往故乡深处寻去的时候,突然惊觉,此时的自己仍旧独在异乡为异客。

这幅登楼怀乡图,在此刻戛然而止,但深深的眷恋与乡愁,已经传达到每个读诗的人心中。

尤其“野水无人渡,孤舟尽日横”余味悠长,不仅成为千古名句,更成为宋徽宗科举考试中的绘画题目。

拔得头筹者,是一幅老人在船头酣眠的图景,将“无人渡”理解成无人摆渡,而非无人在船。

这种不落窠臼地解读,也让这句诗愈发熠熠生辉。

5

一棹春风一叶舟,一纶茧缕一轻钩。

花满渚,酒满瓯,万顷波中得自由。

—南唐•李煜《渔父•其二》

作个才子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这世间没有比李煜的阴差阳错,更让人痛心了。

还只是皇子的时候,李煜就志不在江山,为了打消太子的疑虑,信手拈来两首《渔父》,以表无心争权夺利之意。

第一首《渔父》,“浪花有意千重雪,桃李无言一队春。一壶酒,一竿纶,世上如侬有几人?”,寥寥数语就把归隐的快乐传递出来。

而第二首《渔父》,则连用六个一:一叶舟,一支桨,一纶丝,一只钩,一壶酒,一个渔翁。再交织以春风、花酒与碧波,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。

万顷波中得自由,这不就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载着一叶扁舟,苦苦追寻的终极目标。

当初李白在白帝城得知天下大赦的消息,轻舟已过万重,那也是自由的呐喊。

后来陆游“一竿风月,一蓑烟雨,家在钓台西住”,寻寻觅觅的也是自由。

此时李煜不想卷入帝王之争,寻求的也还是自由,但身在帝王之家,最缺乏的却也是自由。

尽管李煜百般表明无意争权,可太子早逝,帝王的重担还是落在了这个多情才子的肩上。

这种种事与愿违,恰好印证了张舜民所言,“几何舟楫随风去,唯有渔人得自由。”

6

残霞夕照西湖好,花坞苹汀,十顷波平,野岸无人舟自横。

西南月上浮云散,轩槛凉生。莲芰香清。水面风来酒面醒。

—宋•欧阳修《采桑子十首•其九》

欧阳修笔下的野岸无人舟自横,同样取法于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,仅仅改动了一字。

但不同的是,欧阳修的船舟自横在颍州西湖之畔,满是怡然自得之情,毫无韦应物的清冷之感。

欧阳修从43岁那年担任颍州知州开始,就被这片山水所打动。晚年归隐的时候,他便毫无犹豫地来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。

为了这片西湖水,欧阳修大笔一挥,就是十首《采桑子》为其深情表白,成为名传千古的城市名片。

这第九首情书,描写的是云霞夕照图,有荷花香,有浮云散,有明月升,有清风醉。但最妙的是碧波万顷中,一叶扁舟独自纵横,载着醉翁享尽自由。

这样的西湖好,如此的舟自横,谁不曾向往,谁不会留恋。

这就是古人笔下的一叶扁舟,满载诗意与自由,抚慰了江湖寂寞人,治愈了红尘落魄客。

愿当下的我们,也能心有不系之舟,忘却尘世烦忧 ,向生命的自由与诗意纵深处划去,也能万顷波中得自由。

愿此生,从流飘荡风烟净,任意东西江月明。